近年来,东亚文化圈特有的“白瘦幼”审美在世界上仿佛是“特立独行”的,与所谓的“西方审美”形成强烈对比。我们从地缘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探讨了东亚“白瘦幼”审美的形成原因与其存在的合理性。
东亚文化圈在历史上主要受到中华文明各朝代的政治文化影响,所以对“白瘦幼”审美的探究也得从中国历史谈起。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少有的农耕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将文化传承保留至今的农耕文明,而西方则主要是狩猎民族与游牧民族,所以在生产方式与阶级上升渠道上有本质性的差异。
女性对男性的审美来源于生存和生产的需要。从生产方式上讲,相比起游牧与狩猎来讲,农耕需要耗费的力气本来就不大,所以对肌肉和强壮的喜好并不是非常强烈。从阶级上升渠道来讲,自一千五百多年前以来,中华文明就开启了以读书考科举来实现阶级上升的渠道,到了宋代之后更是达到顶峰,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满足了基础生存需求之后,阶级上升就是最大追求。对于多数老百姓来说除非战乱年代,在多数的和平时期中想进行阶级上升时,肌肉和强壮的作用并不明显,读书才是阶级上升最快捷直接的方式。除非你是天生贵族,读书几乎就是阶级上升的唯一渠道,虽然也有武举,但中华文明大多时期都是崇文轻武的。而在长期读书的过程中必然会懈怠体能,所以和平年代的书生多半文弱。由于长期不从事体力劳动,在屋中苦读,自然会显得皮肤白皙。而外表年轻则是代表了其发展潜力巨大,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阶级上升。综合以上所述,男性的“白瘦幼”基本就代表了未来可期,人必然是逐利的,“白瘦幼”的男性拥有更强的发展潜力,而肌肉与强壮给人的感觉便是要做一辈子苦力活的底层劳动人民,选择“白瘦幼”的男性就相当于选择了阶级上升的渠道,若此人一朝鲤鱼跃龙门,自己也将从庶民跻身为门户人家。
男性对女性的审美则来自于繁殖的基本需求。中华文明对白的喜爱发展至今实际已有些病态,本来是“肤若凝脂”“吹弹可破”之类的,要与瘦结合起来研究。中华文明中,女性虽然“不可登堂入室”,但是作为“正妻”的女性在家庭中权力极大,而“瘦”的女性给人的感觉是更容易掌控,男性如此选择无可厚非。但是瘦弱的女性若是皮肤黝黑,则代表了其在成长过程中营养条件差,生育能力较弱;而肤白的女性拥有良好的营养条件,生育能力更强,所以集肤白与体瘦为一体的女性必然更受欢迎。在“幼”这方面就更好理解,年轻的女性在生育能力、生育质量与可生育次数方面都有优势,生物的本质就是为了更好的繁殖,年轻的女性拥有更强的繁殖能力,自然更受人们追捧。
虽然如今人类的生存概念与价值观有极大的改变,但是千年来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繁殖观念不是一时半会就会立刻改变的,极端“白瘦幼”审美的产生也是历史必然。平常不等于正常,多数不代表正确,无论何种审美都没有高低之分。只要不拿自己的审美绑架别人,无论什么审美都是舒心即可。